干槽症是拔牙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又称为牙槽骨骨髓炎(Alveolarosteitis),纤维蛋白溶解性牙槽炎。
干槽症发生在拔牙术后,是由于牙槽窝中缺少充填于其中的血凝块而导致的牙槽窝骨壁的感染坏死。之所以称为干槽症是因为血块脱落后牙槽骨暴露呈现出干燥的表面。
正常情况下,血凝块有助于止血,机化形成新生组织。但在干槽症病人中,骨壁暴露在充满细菌的唾液和食物中,病人会因骨壁感染而疼痛。
通常通过将探针深入至伤口来诊断干槽症,感染的骨壁是非常敏感的。
病因:
1.拔牙前已有炎症
2.拔牙过程中发生骨创伤
3.拔牙后感染
4.拔牙后用力漱口,吸吮伤口,或抽烟,用吸管喝冷饮造成口腔中的负压
5.因术中使用肾上腺素或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出血减少
6.身体衰弱
7.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高水平的雌激素会增加干槽症发生的几率
8.拔除未萌出的智齿也会增加干槽症的发生
9.过于频繁的用温盐水漱口
10.服用强的松、环孢霉素、硫唑嘌呤等药物
11.40—50岁的中年人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创伤和感染是导致骨髓炎症的主要因素。
血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在组织活化后转化成血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
血纤维蛋白溶酶是一种纤维蛋白溶解剂,可溶解血块。它也会释放激肽引起强烈的疼痛。
症状:拔牙数日后发生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1.拔牙后3—5天发生疼痛
2.辐射至耳朵、脖子的放射痛
3.很难找到压痛处
4.如果看拔牙创处,会发现几乎空虚的牙槽窝,或者是看到有不新鲜的血块充填
5.如果有探针划过,骨壁会非常敏感
6.无法张嘴
7.口臭
8.严重时伴随发热,头痛,失眠。
当发现有这些症状时,有可能是干槽症,需要咨询牙医。
临床特点:
干槽症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多发生在血循环较差的下颌。干槽症的疼痛症状是严重的,且为放射痛。通常为牙周韧带和牙槽骨内暴露的神经末梢暴露在热刺激或化学刺激中引起的放射痛。它的发生与手术技术,无菌操作基本没有联系。
口臭通常和化脓伴随发生。干槽症的症状起始于拔牙术后3到5天,而很少发生在拔牙后一周之后,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会持续7到14天。有时也会伴发低烧和淋巴结肿大。正常的拔牙创口在拔牙后7天愈合,但发生干槽症后愈合时间将延长至15天至3个月。
治疗:
干槽症创口的愈合极其缓慢,治疗主要围绕缓解疼痛。缓解疼痛主要通过局部治疗及服用镇痛药。
局部治疗包括用温热的生理盐水或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清除坏死组织,这样可以在5—10分钟之内减轻疼痛,维持12到24个小时。此后,局部治疗需重复进行。
镇痛药通常辅助局部治疗而不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则不会有效。
抗生素的应用通常不是治疗干槽症的常规治疗,因为主要问题是控制疼痛而非限制感染。单独使用抗生素对于缓解疼痛并无效果。而当干槽症伴创口化脓时,则需全身用抗生素。
预防措施:
1.拔牙24小时后用洗必泰或温和的抗生素漱口水漱口,一天三次。漱口时应轻漱,以防覆盖在创口上的血凝块脱落。拔牙后24小时内应避免漱口。
2.拔牙后至少48小时内切勿吸烟。吸烟导致口腔中的负压环境,血块易于脱落,并且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更易患干槽症。
3.拔牙后切勿吸吮,吐口水,或用吸管喝水,易致口腔中负压导致血块脱落。
4.若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患者应遵医嘱适时服用。
5.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保证创口处无食物残渣。
译者:梁小牙
文章来源:http://www.identalhub.com/article_what-is-dry-socket-879.aspx
传递爱和温暖,让孩子健康、茁壮、快乐成长,是三叶人的目标!
了解更多三叶资讯、注册三叶会员、三叶会员店购物请扫二维码关注三叶儿童口腔的微信公众账号(sanyeertong)。